給新手爸拔的育兒備忘錄─這「3件事」只有爸爸才能教

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許曼君
採訪撰文/嬰兒與母親 戴筠

比起新手媽媽,大家時常忽略新手爸爸的感受。其實男性與女性一樣,也需要被支持與鼓勵。我們替新手爸爸準備這份「育兒攻略」,讓爸爸們在育兒這條路上能夠更得心應手!

「昨晚將孩子哄睡以後回到房間,發現老公躺在床上講夢話:『沒事沒事、爸爸在喔,不要哭了…』看著老公緊皺的眉頭,忽然覺得很心疼。自從孩子出生,每天都忙得團團轉,不自覺忽略他的感受,沒想到他的壓力這麼大…」

當家庭多了一個新成員,大多數人都會關心媽媽的狀況,卻忽略新手爸爸其實也需要被引導與支持。

聯合心理師-許曼君
聯合心理師-許曼君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許曼君表示,男性與女性一樣,在扮演新的家庭角色時,也會擔心自己做不好。只是男性習慣隱藏情緒、默默承擔壓力,久而久之,大家便忽略了他們的需求。新手爸爸通常會面臨幾個問題:

新手爸面臨的挑戰與壓力

    懷孕荷爾蒙的變化會讓女性產生「育兒本能」,男性則要等到孩子出生以後才能與其建立情感連結。在來不及做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新手爸爸通常會感到「壓力山大」。

害怕自己無法做的像太太一樣好

    許多爸爸都會擔心自己無法像太太一樣溫柔、細膩的照顧孩子、害怕自己粗手粗腳會讓孩子受傷,對獨自照顧小孩感到不安、焦慮。

缺乏親友的支持與鼓勵、需求被太太忽略

    孩子出生以後,大部分人的關注焦點都會放在媽媽身上,少有人會關心爸爸的感受。此外,女性成為母親以後通常會將生活重心轉移到孩子身上、忽略另一半的需求,這也會讓新手爸爸感到孤立無援。

沒機會學習、練習育兒技巧

    雖然新手父母可以藉由書籍、講座、網路及媽媽教室學習育兒知識,但理論與實務畢竟有落差。許多爸爸在照顧小孩時,都會被嫌棄「笨手笨腳、礙手礙腳」,沒有足夠空間去學習「如何把小孩照顧好」。

擔心自己無法滿足社會對「爸爸」角色的期待

    當今社會對「爸爸」這個角色的期待,除了扮演家中的經濟支柱,還有分擔家事、育兒、安排家庭活動、擔任太太的「救援投手」等等,無形中讓爸爸承擔了許多壓力。

孩子出生後把握2原則調適心態

    面對這些紛至沓來的挑戰,許曼君建議,爸爸們不妨用「降低自我期待」與「重新定位角色」兩個原則來調適心態:

降低自我期待、了解孩子對父母的個別需求

    小孩對媽媽、爸爸的依附需求本來就不同,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得跟太太一樣好。既然太太較能體察孩子的需求,不妨向她多討教,譬如「妳希望我怎麼做?」「妳覺得我怎麼做比較好?」

擺脫工具人思維、重新定位父親角色

    很多先生之所以會惹太太發火,是因為他們一開始的角色定位就錯誤,老是說:「需要幫忙嗎?」「妳要我怎麼幫妳?」把自己當成「工具人」。

身為孩子的爸,應該要以共同承擔的心態討論育兒分工,遇到難題主動詢問、學習,對孩子負起完全的照顧責任。即使無法親身參與(如哺乳),也要陪伴在太太身邊給予支持。

男性vs.女性教養方式大不同

    身為孕育孩子的人,媽媽跟小孩是以「共生」的方式開啟關係,爸爸則扮演了「帶領孩子認識世界」的角色。怎麼說呢?許曼君解釋,女性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通常會站在保護的立場,男性則會鼓勵小孩去探索、嘗試。正因如此,孩子在爸爸身邊通常會有更多機會表達意見、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爸爸會給孩子較多犯錯、搗亂空間

    此外,媽媽規劃活動時大多會以孩子的需求做為主要考量,爸爸則多半會以「打枕頭戰」、「騎馬打仗」等好玩、有趣的活動為主,這類型的活動可以幫助孩子自由探索肢體、建立空間概念、促進手眼協調。

    不僅如此,由於媽媽通常會以「老師」的角色自居,爸爸則會給孩子較多犯錯空間,有時甚至比孩子玩得更瘋,因此孩子跟爸爸相處可以獲得更多趣味。男性理性的思考模式對孩子的邏輯思考與操作能力也有較大的幫助。

Let’s cook something. Black man and his little girl checking on recipes on tablet, eating cookies and drinking juice at kitchen

這3件事 爸爸來教比媽媽效果好

    正因為爸爸能夠給予孩子的資源與媽媽不同,以下3種價值觀,爸爸來教會比媽媽教的效果更好:

教男孩建立自我性別與家庭意識

    每個男孩都需要爸爸來教他認識「男性應該有的樣子」,建立對家庭的責任感、學習如何與伴侶互動並解決問題。

教女孩認識身體自主權與肢體界線

    很多人都認為小孩沒有性別之分,但孩子其實從2歲開始就會出現性別意識。2歲以後就可以教女孩建立身體自主權、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例如「如果爸爸這樣抱妳會不舒服,妳可以說不要。」「如果不喜歡洗澡時爸爸在旁邊刷牙,可以請爸爸離開。」

教女孩建立自我價值與自信心

    女孩對男性的認識來自爸爸。在與爸爸相處的過程中,女孩可以強化自信心與自我價值,發現「即使做自己,還是會有男生喜歡、欣賞我。」

別被「框」住了!爸爸常見4大錯誤教養做法

    雖然爸爸可以給予孩子許多不同刺激,但他們多少會被原生家庭與社會傳統框架影響,在教養時出現一些迷思。這些錯誤做法包括: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思考、忽略孩子的真正需求

    許多爸爸都會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思考,卻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許曼君表示,即便是6、7個月大的嬰兒,也有自己的想法與感覺。耐心觀察孩子的狀態、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親子關係才會更好。

認為自己要樹立「父親的威嚴」、不能對孩子太溫柔

    心理學中的「父性原理」讓男性普遍認為自己必須樹立爸爸的威嚴、不能對孩子太溫柔。其實現代家庭的性別角色已經沒有這麼絕對。與其制式化設定「自己要扮演的父親形象」,不如從原生家庭的經驗思考「身為小孩,對父親可能會有哪些期待?」「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感覺被愛、被認同?」

將兒子視為縮小版的自己、不尊重他的想法

    爸爸通常會將兒子視為「縮小版的自己」,用嚴苛的態度將自我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卻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替他設想。

    許曼君表示,雖然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小孩可以比自己優秀,但孩子畢竟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時時提醒自己「這是孩子的需要還是我的需要?」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他的需求、提供孩子需要的幫助,才不會讓孩子的發展受到侷限。

過度溺愛女兒

    俗話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爸爸寵愛女兒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過度寵溺可能會讓孩子將伴侶與父親角色混淆、對男性產生錯誤期待,比方說認為「另一半就是要像爸爸一樣無限包容我、給我支持」。

吸收親友經驗、從新聞事件中「換位思考」

    儘管孩子在嬰兒時期會比較依賴媽媽,但當他們開始建立行為能力、探索這個世界,爸爸的角色就變得很重要。教養時除了學習親朋好友的經驗,也可以從新聞事件中換位思考:「如果我是那個爸爸,應該怎麼做?」

    陪孩子玩的時候不妨帶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讓孩子從中學習不同的知識與能力。以登山為例,可以教孩子認識山上的動植物、觀察天氣狀況、辨識危險環境、學習自我保護等。玩遊戲時可以趁機教孩子「如何自我安撫、調整心態」;「如何正確表達、接納負面情緒」;「如何嘗試不同玩法、讓自己獲得正向回饋」。

不過分干預 讓孩子自己完成想做的事

    當孩子想要「自己做」,可以從旁協助、讓孩子完成他想做的事,例如稍微把鞋子拉開讓孩子自己把腳套進去。當孩子發現他的需求被聽到、想做的事被支持,會對爸爸有更多依賴。

多花時間陪伴 才能得到孩子充分信賴

    身為新手爸爸,除了調整自我期待、讓自己發揮「爸爸」角色的獨特優勢,更應該仔細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父親。

    當孩子開始探索這個世界,他需要的不是父母告訴他「怎麼做最好」,而是「在安全前提下,爸爸媽媽無論如何都會支持你」。多花時間陪伴,讓孩子知道你時時刻刻都在、建立充分信賴,就是身為爸爸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