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關係交織著複雜的愛恨情仇

母女關係的愛恨情仇是縈繞多數人的心結,為何如此難以解開呢?這就需要回溯到嬰兒時期,媽媽作為孕育孩子生命的搖籃,從懷孕期間就會開始與嬰兒產生深刻的情感交融與情緒連結。0~6歲的嬰兒在生心理層面都十分依賴媽媽,需要透過媽媽的眼光、語言、聲調、肢體接觸漸漸建立自我認同與感受自我價值,而這些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是建構在母女的互動關係中。

文/新竹聯合心理諮商所李惠珠 心理師

在成長的過程中,通常女兒與媽媽的關係緊密,邊界模糊的關係使得彼此情緒相互影響著,女兒承接著母親的情緒成為自己的情緒,一方面要安撫嬤嬤的情緒,另一方面又吸收媽媽的情緒,融合分不出來身為女兒隨著年齡增長漸漸會覺得這個情緒似乎不是自己的,很想擺脫可又擺脫不了,覺得陷入母親情緒的洞裡,但是離開這個洞,似乎又背叛母親,讓母親一個人孤單待在洞裡,這樣的矛盾掙扎,感受到被綁住而不自由,漸漸摻雜不忍心的擔心害怕,以及脫離不了的憤怒與無力感,糾纏而進退兩難。

     其實母女關係的糾纏不清和父親很有關係,當夫妻關係衝突或疏離或冷漠或仇恨,先生對妻子冷漠忽視或憤怒以對,卻把整個愛給了女兒,媽媽感受到非常孤單寂寞又傷心無奈,一邊不知不覺地嫉妒女兒,一邊拉攏女兒同盟來指責要求先生,女兒心裡其實是愛媽媽也愛爸爸的,卻為了避免讓媽媽傷心選擇站在爸爸的對立面,久而久之,女兒也分不清楚自己是愛爸爸還是生氣爸爸父女關係很尷尬,漸漸長大後更能理解自己是夾在父母親的衝突關係中,有時覺得媽媽委曲,有時覺得爸爸也沒錯,漸漸會生氣媽媽為何把她推在前方去指責爸爸,對爸爸有愧疚感,但也生氣爸爸為何不能照顧媽媽的情感需求,才會轉移到她的身上,因此母女雙方內心累積的嫉妒、埋怨、愧疚、憤怒就會交織成複雜的愛恨情仇。母女難分難捨的依附關係加上父母與女兒的複雜三角關係,讓母女關係變得糾結難以解開。

讓我們來更深究理解母女依附關係有幾種類型如何形成不同的母女關係與人際發展關係

安全型依附關係

    當媽媽在孩子表達身心需求時,能夠及時給予孩子需要的回應,以積極、樂觀的正向態度和孩子互動,互動過程中展現對孩子的愛,開心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時光,例如一邊擁抱孩子一邊微笑地對孩子說「媽媽很愛你」、「媽媽很高興你成為我的孩子」,漸漸孩子就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與自我認同感。

    孩子可以感受到媽媽的愛,感覺自己值得被愛,也知道軟弱無助的時候,媽媽會提供照顧與陪伴,因此建立穩定的信任感,大小事都會和媽媽分享,遇到問題時也會跟媽媽討論、商量。

    孩子的人際關係發展良好,與人互動時很自然自在,不害怕與人群接觸,其他人和他做朋友會覺得舒服沒壓力,可以讓人感到安心,他也享受與人相處的時刻。當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則有能量專注地主動向外探索、冒險,學習力強,求學、工作、伴侶婚姻關係較順利。

焦慮型依附關係

    如果媽媽本身處在家庭關係或經濟或社會文化的失落或壓力中,情緒很不穩定,常感到焦慮不安,當孩子表達需求,心情平穩時可以及時給予回應,有時心情低潮或焦慮不安時,則會忽略不理孩子的需求,孩子想和她說話或和她玩玩,媽媽會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孩子就會很傷心,感覺被遺棄不理了。

    面對不一致的母親,孩子無法確定媽媽是否愛自己,為了得到媽媽的愛,會儘量滿足媽媽的期望,照顧媽媽的情緒,漸漸放棄自己的情緒與需求,認為自己只要表現夠好,媽媽就會一致性地愛我。但媽媽的情緒起伏,讓孩子常常會覺得媽媽對自己不滿意,只要媽媽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就認為媽媽對自己生氣,自己不被喜歡了,不被在意了,不重要了,要被遺棄不理了,感覺很恐懼害怕,很沒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就容易養成察言觀色與心思敏感的習慣,常感到焦慮與恐懼,和人相處常常戰戰兢兢小心翼翼,不知不覺潛意識習慣自我保護,與他人互動時會用忽冷忽熱的態度試探對方的反應,只要感到一絲不對勁就會突然遠離,以防自己受傷,寧可先遺棄別人也不要被遺棄。或是在關係中因為不確定對方是否足夠喜歡自己,深怕對方會突然拋棄自己會配合滿足對方的期望與需求,同時也需要對方時時刻刻回應他,只要一次兩次沒回應,就會很焦慮恐懼認為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讓對方不要他了,更緊張地一直猛追對方要求立馬回應,如果還是沒回應就會情緒爆發,對方也會受不了而想避開,彼此陷入追與逃的關係循環中。

逃避型依附關係

    如果母親面臨家庭關係或經濟或社會文化的情緒壓力中或是對人生以及婚姻與母親角色的疑惑時,覺得如果沒有這個孩子就可以追求自己的人生,因此在孩子表達需求時,常覺得孩子找自己麻煩。例如說孩子肚子餓、尿布溼、跌倒或想撒嬌的時候去找媽媽,媽媽總是一臉不耐煩表達著「別來煩我,走開!」,或是沒表情地拒絕而忽略不理。

    孩子無法從媽媽身上得到善意的回應,也無法獲得足夠的愛與關懷,想要靠近卻被推開,久而久之便放棄向媽媽提出自己的需求,就會自己照顧自己,遇到困難、委屈時也選擇自己解決,壓抑著情緒。

    孩子對母女關係的解讀是「我不夠好,所以媽媽不理我。」,所以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又怕被他人冷漠以對,通常不會主動靠近他人,因為害怕朋友會和媽媽一樣漠視自己的需求,往往不會對朋友講心事,內心常感到孤單、空虛。遇到生活或工作困難時,超級自立自強也不願開口向他人求救,有情感需求也不敢提出,因為更難受的是被拒絕被忽略不理之痛苦,讓自己可以不依靠別人,讓自己一個人可以活得更好,成為他的人生箴言。

混亂型依附關係

    當媽媽承受上一代的嚴厲打罵或貶低自尊的教養方式,心中也很多情緒壓力,雖然也希望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但不知不覺重複使用上一代的方法或是沒學到新的教養態度與方法,情急之下依舊用嚴厲打罵方式,說孩子很壞所以打他是為了他好,但事後覺得後悔又補償與安撫孩子,媽媽就成為孩子同時是害怕及安撫的來源,而形成混亂的依附關係,孩子很混淆,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做對,什麼時候做錯,好像常常做錯事情,怎麼做都不對,又很疑惑嚴厲的打罵是代表愛嗎,漸漸成長的過程,感覺很痛苦,不知不覺會呈現外化行為問題及對媽媽的控制行為來得到扭曲的安全與掌握感,例如偷竊、打人、故意大大叛逆等。

   在如此扭曲的母女關係中成長的孩子,與人相處時,面對別人照顧或協助他時,常常會很錯亂,不知道別人是愛他的,還是對他不好的,這一刻與下一刻的變化無常。因此他反過來會用嚴厲貶低對方自尊的方式,掌控對方要順從與滿足他的需求,但情緒很不穩定,因為常常會覺得自己很壞,很不值得被愛、很羞恥,有時惱羞成怒先推開別人,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讓人覺得反覆無常很難預測。

    以上的母女關係困局並非一個人可以造成的,包括媽媽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影響,孩子本身的感受與解讀,還有爸爸原生家庭成長經驗影響,夫妻關係與三代家庭相處關係,重重疊疊的交互影響。例如媽媽本身從原生家庭形成的依附關係是逃避型依附關係時,媽媽碰到性格安靜、不主動與人互動的寶寶,就會覺得自己被孩子忽略,自己不夠重要,對自己沒信心,不知不覺就躲起來而忽略孩子,而形成孩子逃避型的依附關係,這樣一代代傳遞下來成為循環關係。要解開如此的糾結關係,媽媽不只要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還要探索自己原生家庭形成的依附關係類型,如何正負面影響母女關係,才能調整自己而培養良好的母女互動關係。

三角關係更衝擊複雜化母女關係

    如果爸爸常與媽媽衝突吵架或冷戰或疏離,父母不知如何面對彼此的衝突,就會拉孩子進來他們的戰場,捲入三角關係的孩子會感到矛盾衝突、不知所措,對父母的忠誠度會很掙扎矛盾。孩子常常會擔心父母離婚,常常安撫媽媽的情緒,或和媽媽同盟應對爸爸,陷入很焦慮不安的三角關係,要站在媽媽這邊,又不想和爸爸有衝突關係,隨著年齡增長,漸漸不想再捲入如此的三角關係但是又放不了手,種種複雜的關係與情緒,形成母女愛恨情仇的心結。

    因此父親在母女關係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爸爸勇於面對夫妻關係的挑戰,願意投入與媽媽共同努力改善與維繫好夫妻關係,讓糾結的母女關係鬆開些,孩子可以安心地好好發展自己,同時擁有家庭支持關懷的關係。爸爸的態度與行動很重要,當爸爸可以給予媽媽足夠的安全感與情感支持關懷,媽媽就可以給孩子更大的愛與安全感,整個家庭關係與氛圍會更加開心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