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讓你「樂」來「樂」健康

文/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  邱永林心理師
除了身體的病痛,我們都認同現代人最大的健康問題,是情緒困擾。情緒困擾問題若沒有獲得紓發以及解決,就容易演變為身心症。身心症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說不上哪裡不舒服,但就是覺得全身不對勁,有時候是頭痛、失眠,嚴重時會胸悶、四肢無力、倦怠,但到醫院檢查卻沒有毛病,吃藥也不見得比較好。或許你真的沒有病,只是壓力太大了。
壓力是現代人無法迴避的課題,我們要學習的不是逃避,而是積極正向面對壓力,也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每天聆聽好的音樂、閱讀有益的書、持續運動、正確飲食,都能幫助我們的情緒得到正向紓解。而聆聽音樂紓壓,更是適合每個人的簡單方法。
英國牛津大學曾發表一項研究︰當聽節奏快的音樂,就會使人心跳與呼吸加快;而聽了節奏緩慢或有利沈思冥想的音樂,就可以達到放鬆、減壓效果。這就是音樂帶來的影響(或稱「帶走效應」)。根據美國音樂治療協會的解釋,音樂治療是指利用音樂達到治療目標,包括重建、維持、及促進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而專業的音樂治療師通常也會針對個案設計音樂治療計劃,如樂器彈奏、節奏訓練、音樂遊戲及音樂聆聽等,配合心理學的運用來幫助有需求的個案。
音樂很早就已經作為獨特的治療工具,現代的音樂治療研究也進一步證實音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情緒、心靈和身體。利用音樂聲波的物理作用,能對體內器官產生「帶走效應」或是共振效應。一般而言,和諧而穩定的旋律與節奏,能使人的血壓降低,心跳與呼吸的速度減慢,具有紓壓與鎮定的功效;而節奏明快的音樂,會使人體分泌生理活性物質,調節血流與神經,能讓人振奮、富有活力。這就是音樂有治療效果的原因,而西方國家利用音樂治療各種生理及心理的問題早已行之有年。
音樂的治療功能主要在調節自律神經,能激發對抗壓力的系統,如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等,引導出具穩定情緒效果的α腦波,因此會讓人覺得愉悅。如果你認為音樂只對於情緒上有幫助那就錯了,根據一項心臟病病人的研究發現,讓病人放鬆的音樂可以使心跳從每分鐘一百下以上降低到每分鐘八十下左右,而血壓的收縮壓也可以降低二十個毫米水銀柱高,而其他和心臟功能相關的數值都有明顯的改善。
想要嘗試音樂治療又不知如何選擇者,可以與心理師或音樂治療師討論,若能以音樂搭配「壓力檢測儀」來測試,更能準確找出適合自己當下身心狀況的音樂。但還是要提醒民眾,音樂治療僅是眾多自然療法之一,也如同其他療法一樣,不可能真的治百病,治療疾病還是要先循正規的醫療管道,音樂治療只是輔助角色。


(資料提供:聯合心理諮商所 www.VeryHelp.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