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的心理資產配置

「退休」二字對您代表何種意義呢?許多理財專家表示,夫妻倆只要銀行戶頭存夠三千萬,就足夠兩人高枕無憂地退休,因此建議上班族及早做好財務資產配置(financial portfolio)。但事實上,退休除了需要財務資產配置之外,更需要心理資產配置(psychological portfolio)。舉例來說,前一陣子某家上市公司老闆曾經言之鑿鑿公開說過,只要公司年營業額達到新台幣上兆元,他就要「來造」(台語:離開之意)。而今,他的公司年營業額已經超過二兆元,這位身價百億的大老闆,卻依然難以瀟灑地退休。既然這位大老闆的退休財務資產配置絕對沒問題,可見能不能退休,心理調適有多麼重要了。


※ 退休的涵義見仁見智
去年底我到上海出差,聽到一則事件,大意是說某間中學的外側牆壁,被晨起運動的民眾發現,突然出現了四個各一米見方的大字:我要工作。到底是誰在前一晚寫的呢?經過調查之後發現,原來「作者」是一位剛剛退休沒幾天的老師。這位老師擔任教職時工作態度十分認真,深受同事及家長愛戴。無奈到了屆退年齡,按規定仍然必須退休。他心裡很不平衡,於是終於按捺不住,在服務了二十幾年的學校牆上,發洩了他的情緒。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發生在我就讀美國研究所時,一位指導教授的退休派對上。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當著許多前來祝賀的學生、家人、朋友以及學校主管的面,宣佈他即日起將所有他珍藏的書籍以及資料,全數均贈給學校的圖書館。此舉讓包含我在內的許多人非常震驚,因為這位教授多年來所累積的書籍資料,質量之佳堪稱是這領域屬一屬二的規模。一時間,來賓們紛紛請他再仔細考慮。不料教授卻非常正經地說:他希望藉由此舉能夠完全拋開過去的知識包袱,用另一個二十年創造另一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巔峰!

由上面兩個實例可知,即使同樣是資深教師,「退休」二字在兩個人心中的意涵可說是截然不同!


※ 六大退休心理類型
根據官方的統計,2004年台灣地區平均退休年齡已經跌破五十五歲。此外,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也估計2010年將達到退休高峰,每年有近四十萬人加入退休養老行列。隨著嬰兒潮退休人口成長,經建會估計,2011年時,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重,將正式突破10%,走在街上,每十個人就有一個老人,到了2021年,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佔16%,高齡化人口與日俱增。


針對這股勢不可擋的退休浪潮,已經有許多心理學家提出相關的建議。其中,曾經爲超過一百個退休人士進行過心理諮商的美國心理學家施洛斯伯格(N. Schlossberg)博士,分析出六種退休人士的心理類型。
1.繼承者-志趣不變,在退休後繼續使用以前所累積下來的技能,參與義務或兼職的相關工作,例如中學輔導教師退休後,擔任社區大學兼任心理學課程講師;
2.冒險者-視退休為人生的分水嶺,立定志向展開另一段嶄新的生涯歷程,例如退休工程師開始學習彈奏吉他,立志組成爵士樂團巡迴演出;
3.搜尋者-尚未找到自己退休後的定位,需要比大多數人更多時間,藉由不斷的探索、嘗試與錯誤,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涯選項;
4.享受者-享受退休後充裕的時間,讓自己的身心在時光流逝中儘量放鬆;
5.旁觀者-關心社會中所發生的種種現象,尤其遇到與自己專長領域類似的議題,雖然發表許多個人意見,但是卻很少積極參與實際行動;
6.退縮者-幾乎完全與過去生活以及人際關係隔離,也放棄尋找新的退休定位,個性因此變得封閉而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