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美國家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突然遭到裁員的員工,若政府或是工會沒有出面積極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和轉職輔導,這波裁員潮當中的許多人將可能罹患「憂鬱症」與「壓力賀爾蒙分泌失調」等嚴重身心疾病。
4成出現緊張壓力
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曾經針對141名女性員工,進行裁員後的身心健康研究。其中有73名員工遭到裁員,一年後與另一群(68名)未遭裁員的員工相比,發現遭裁員者普遍出現憂鬱症的相關症狀,如失眠、對事物喪失興趣、情緒低落…等。如果他們的伴侶無法提供有效的情緒支持,患者的憂鬱症程度會更加嚴重與持久。
葛羅西(Grossi)教授等人在2001年針對一群平均年齡42歲被裁員的男女研究其皮質醇(壓力賀爾蒙)的分泌狀況,發現這群人中有許多人的壓力賀爾蒙濃度在晚間明顯升高(健康的成人則是降低),因此引起焦慮、易怒、心悸、失眠等症狀。
企業發生經營不善倒閉,或是大量裁員,社會和媒體關注的焦點通常是「失去工作」的那群人,但鮮有人了解,在一波波裁員潮中倖存下來的員工,身心健康的狀況也很容易受到影響。這些外人眼中看來幸運逃過一劫的工作者,有許多人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幸運,甚至心理壓力比被裁掉的員工還大,經常擔心自己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喪失人際信任感,還有奉命實施裁員的高階主管,內心可能會累積沉重的愧疚感。
顧朗伯格(L. Grunberg)教授於2001年,研究西雅圖一家企業大量裁員後留下來的2,000多名員工的身心健康狀態後,發現普遍存在憂鬱、失眠、飲食習慣改變等明顯徵兆。其中女性員工的體重增加更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由此可見,受到裁員影響的絕對不只是失業者而已。針對這群經歷過裁員風暴仍然生存下來的人,所產生的身心健康變化,有一種新名詞來形容:「裁員倖存者症候群」。
根據1997年「美國管理協會」的調查顯示,在公司大量裁員之後,有70 %的公司表示留下來的員工生病的情形明顯增加,包括心理疾病、藥物或酒精依賴、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等。
顧朗伯格教授的研究中也發現「裁員倖存者」中,43%的人有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38%的人表示自己的家庭生活變得更為緊張。其他「裁員倖存者症候群」還包括脾氣變得暴躁、溝通能力變差、無法準時完成工作、請病假時間增加、失眠、專注力變差等。更驚人的事實是,光是裁員的「謠言」,就足以導致員工產生上述的症狀了。
重建對組織的信任
最近發表的一份「全球就業展望市場調查報告」,台灣僱主的聘僱需求連續兩季在亞太八地區中墊底。可以預期的是職場工作者一生中遭遇裁員的機率必定大為增加。政府、工會以及相關機構應及時整合資源,提供這群受影響的工作者專業之心理諮商與轉職輔導,協助他們努力對抗非理性想法、保護自尊心及工作權不受傷害,這才真正是重視人權的作為。在此同時,企業內部應表現出耐心與被裁撤的員工溝通,提供交流的管道讓所有人講出他們的痛苦。針對被留下來員工,應該重建他們對組織的信任,並提出明確的指導方針,讓員工能儘快把注意力放到建設性的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