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 陳凱婷執行長
【案例】
40歲的俊昊(化名)和從事科技業的30歲怡蓁(化名)是表兄妹,這兩人近10年來都曾有改名的經驗。
俊昊從大學畢業後的工作運一直很不好,畢業10多年來不停地換工作,對他而言,一年換4-5個老闆是很稀鬆平常的事。親友都很納悶,剛出社會的小毛頭,工作不順、求職碰壁是很正常的情況,但俊昊已經老大不小了,怎麼工作還不穩定?
對於工作運常年不順,俊昊自己也很苦惱,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好、運勢不好,但旁觀的親友覺得和他個人人格特質、心理狀態有關,3年前俊昊決定改名,沒想到,改名後,情況沒有改善,去年反而官司纏身。
比較年輕的怡蓁就比較穩定,沒有經常換工作,但她覺得工作環境氛圍讓她很不舒服,和同事相處並不融洽,直屬長官也老是找她麻煩,她老是有「快做不下了」的感覺,也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夠好。
一年前,她下定決心改名,慢慢地,她覺得職場環境變得比較友善了,原本在工作中老是和同事敵對、臭臉相向的情況也改善許多,現在,還不時會和同事聊天、打屁、開玩笑,而且,直屬上司也不再為難她,她覺得改名後,有否極泰來的感覺,改名也許不完全和運勢、算命有關,但她個人的心境有很大的轉變,就是心理上的感受有比較舒服一點。
改名 在台灣很普遍
2015年立法院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姓名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有特殊原因、音譯過長、字義粗俗不雅等,1人1生可以改名3次。據統計,2014年2月到2015年3月底,全國有17527人已改名2次,可見在台灣,改名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據了解,未成年改名,大多是父母親要求改名,等成年後,則是當事人自己想要改名,會要求改名者,除當事人覺得姓名粗俗不雅外,絕大多數都是算命後決定改名,希望能增強或是改變個人運勢。
「淑芬」、「任淳文」 常因心理因素尋求改名
家族中有人曾因工作運不佳而改名的聯合心理諮商所執行長陳凱婷表示,依她在就業服務站及心理諮商所的諮詢經驗,想要改名換姓的民眾,多數不會在改名前,先到醫療院所相關單位進行諮詢後,再決定是否要花錢請算命仙改名,她在就業服務站從未碰過詢問有關改名的民眾。
這些想改名的族群也許會先詢問親友意見,例如,陳凱婷的親友就曾和她提到,「我的名字是否唸起來很不順,導致運氣不好」「很不喜歡我的名字淑芬唸起來的音很像10分」「我的名字叫任淳文很像妊娠紋」等,這些親友常因為名字帶有負面印象的諧音而被開玩笑或是被取為綽號,常讓當事人很困擾,另外,也有人是純粹因為運勢不佳而想改名。
一旦想換名字的念頭萌生,通常是透過口碑介紹,直接到命相館逕行改名,不會尋求心理諮商。多數華人喜歡算命、改運,總認為人生的不順遂是外在環境及命運的使然,和個人性格、特質沒有直接關聯性。
陳凱婷說,改名者一定都有一個目的,和下列因素有關:
1 健康問題,希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2工作問題,工作運不好,希望有多貴人幫忙,最好可以轉運。
3情感問題,工作上老是遇人不淑,常陷入情感的泥沼,期望碰上對的人。
4人際關係問題,人際上總是出問題,周遭同事、長官對人不友善,常找麻煩。
5運氣一向很差,整體運勢很不好,做生意老是虧錢。
6名字有諧音,菜市場名字,常被取笑或惡作劇。
曾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諮商系攻讀碩士學位時,陳凱婷的台灣同學針對當地的華人找過算命的人進行深度的研究訪談,想知道當地華人為何喜歡找算命,而不尋求心理諮商的原因,心理相關研究顯示有:
1.尋求算命可以直接獲得到答案和意見。
2.當事人不知道有心理諮商這樣的求助管道。
3.因文化關係對於心理諮商、輔導,有錯誤的迷思及負面的刻板印象。
改名前先了解心理困擾因素
陳凱婷說,依俊昊的情況,他並沒有做任何的調整(個性和行為上),依然故我,改名前已有的換工作、人際關係等問題,改名後依仍然存在;怡蓁可能因為改名後,無形產生了一些自我暗示,心理因素影響,不知不覺中微調了原有的個性,變得經常笑臉迎人、對於上司的話語反應比較不尖銳,與同事、上司間的緊繃關係也逐漸變和緩了,當然,自然會感覺到工作變的比較順手,運勢好像也變好了。
碰到生活上的問題,想要藉由改名來翻轉運勢者,陳凱婷表示,花錢請算命師改名前,不妨先停一下,她建議可以自己檢視和做的部份:
1.先尋求心理專業人士。例如:企業主想挽救事業頹勢,可找專業企管顧問;學生有課業或情感困擾,可找輔導老師;上班族有職場適應上的難題、為何老是當情感上的第三者?都可以尋求身心科醫師或是心理師。在會談時,專業顧問或心理專業人士協助你看到問題的核心。譬如:工作上常有問題,是否講話比較直白、沒心機、容易得罪人,因此,被同事、上司孤立、排擠、霸凌?找對問題,對症下藥,然後進行調整和改變。
2. 自我覺察和寫下。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可能常在人際或情感上犯下同樣的錯誤或行為模式不斷的再重蹈覆策,透過自我覺察及寫下的方式,進一步的來幫助自己,例如可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想法和行為來幫助自己,了解自己怎麼了,想一下和感受一下,為何開心或不開心是什麼事情影響了我,然後寫下它,這樣的方式可以進一步看到問題的所在。
3. 閱讀心理相關書籍
若當事人不想尋求心理專業人士,可以閱讀相關心理專業書籍,例如:心理勵志、心靈成長、人際溝通關係與溝通、兩性和家庭婚姻等相關書籍,透過閱讀心理相關書籍來改善、幫助和提升自己。
4. 找親友聊,幫助有限。尋求親友意見,親友的說法大多帶有主觀的成見,大多的親友會以個人的經驗告訴當事人「你就這樣做或應該那樣做」,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求心理專業人士,提供客觀的分析及協助,就陳凱婷的經驗,她會找不認識的心理師協助,提供具有目標、策略性及最大利益的協助。雖然親友有一定的幫助,但透過專業人士的專業帶領可將問題看的更深入及提供當事人適合面對和解決的方式。
5. 改名後沒有用,建議尋求心理專業協助。陳凱婷的朋友因受躁鬱之苦,去改名,改名後狀況不見好轉,躁鬱症狀仍然困擾著當事人;陳凱婷再提到他自己的親戚患重症,患者改名後,沒有明顯變好,最後還是不敵病魔往生了。陳凱婷表示,對於改名與否,心理師大部分都會站在尊重、客觀、中立的立場,不會告訴當事人要不要去改名,但心理專業人士會和當事人一起去討論有關為何想改名。最後她建議如果心理困擾已超過兩週以上,民眾盡快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本文節錄自常春月刊 2016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