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經濟不景氣與失業潮雙重衝擊下,30到40歲的年輕族群尋求坊間命理師改名轉運的人增加了3成之多。到底有沒有效果?根據嘗試過民眾的說法,有部分人表示有幫助,工作面試機會變多;也有部分人說改名之後,自己卻也成為放無薪假一員,至今仍未感受改名有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人類面臨像是飯碗難保、感情難測等「未知」情境時,經常會集體採取某些行為模式。算命、改名、整型等行為屬於外顯型的衝動行為,希望藉由改變一個人的姓名、面貌,能夠讓自己面對未知的未來時,多幾分勝算。另一類面對未知的行為,像是求助心理諮商、職業興趣檢測等,則屬於內化型的理智行為,從自我價值觀、興趣、優劣勢等向度與專家進行諮詢,試圖了解自身在就業市場中的真正競爭優勢。
在臨床上,我最近也遇到不少因為中年失業而導致憂鬱的案例。但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的個案都能趁此危機徹底檢視自己的人生目標,最後在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之下,化危機為轉機,為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創造更滿意的結果。
例如,有一位40歲的男性高階主管,去年中,因產業景氣不佳,被裁員後有好幾個月找不到合適工作,因此而心情抑鬱,終日躲在家中不見外人,最後被診斷為憂鬱症。經家人苦勸,終願接受專業心理諮商。
經過短期而密集的心理測驗與諮商之後,這位中年個案終於克服心魔,能夠傾聽自己的內在聲音,了解原來自己具備「樂於分享」、「熱情」等正面人格特質,加上具備多年豐富的產業經驗,因此接受心理師的建議,自行成立企管顧問工作室。運作了3個月之後,收入只比以前當主管時少了一成左右,但是卻多出許多自由能陪伴成長中的孩子與年邁雙親。
以台灣社會多元的信仰與自由化程度,選擇算命改名去面對逆境,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過度沉溺於此道,反而忽略了探索真正影響一個人未來成就與幸福的因素,如性格、能力、興趣、價值觀等,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