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迷”惘”的青少年

文/ 聯合心理諮商所  陳舒儀諮商心理師

衛生署近幾年所公佈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中,自殺一直占居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意外事故。許多家長們的心中不禁困惑:孩子怎麼了?在物質無慮的年代中,是什麼讓正值青春的孩子想結束生命呢?我們又可以如何幫助迷惘的青少年呢?

從筆者的實務經驗中,現代青少年常須面臨人際適應與情緒困擾的挑戰。也就是說,現代青少年在「與人」相處上更容易出現困境,包含親子、家人、同儕、愛情等各類的人際關係,這也是青少年更躲進虛擬世界的互動、甚至崇拜虛擬偶像的原因。當「與人」相處的困境長期被忽略,青少年很容易處在「沒人了解我」的狀態裡,一旦遇到生活壓力,便感受到強烈的孤單無助感,而陷入個人的負面情緒漩渦中,最後鑽牛角尖地認定無路可走,輕易放棄寶貴性命。

當青少年有異常的情緒表現,例如:面帶憂愁、關在房間、嗜睡或失眠等,家長就應該多加留意與關心,並參考下列原則來協助青少年:

1.接納孩子的煩惱:青少年就和你我一樣也會有煩惱與痛苦,但不少家長經常輕忽孩子的煩惱,以為那沒什麼大不了,然而成人眼中的小事往往就是孩子心中的大事。「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往往只會讓青少年更將煩惱鎖在心中,不願或不敢再啟口。

2.多傾聽:「說出來」可以幫助一個人釋放情緒與整理思緒,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煩惱,但不要急著給予建議或責備,耐心地聆聽與陪伴就能幫助青少年紓緩擔心與焦慮的情緒。

3. 鼓勵青少年求助:有時孩子並不想對家人訴說,或者家人的幫忙有限,此時家長應該鼓勵或陪同青少年向外求助,不論是找學校的輔導中心,或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諮商心理師協助,皆能陪伴青少年面對生命中的難題。

最後提醒所有關心青少年的家長們,問題的解決往往須要一段時間,當您在關心孩子的困擾時,避免時常心急得去問他「煩惱解決沒?」、「心情好一點了嗎?」,盡量給予青少年一段時間與空間去改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