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優柔寡斷

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  陳凱婷執行長

做個菜要花10分鐘,出門前花半小時決定不了該穿哪件衣服……,
我如何戒除猶疑不決定的壞習慣,找回果決的自信新人生?

有時猜想著,自己上輩子大概是個演員吧!
生活中面對抉擇,內心總是上演著波濤洶湧的戲碼。
該選紅色或銀色的衣服?
吃義大利麵還是牛肉麵?
去陽明山走走還是到礁溪泡湯?
喜歡紅色鮮豔,但銀色好像比較百搭耶!
義大利麵店的座位比較舒服,可是牛肉麵比較便宜。
陽明山假日人多恐怕會塞車,不過宜蘭比較遠,來回花時間……。


每回下決定,心中總是百轉千迴,就像腦袋瓜裡有兩個自己互相辯論,找遍理由不斷推翻對方的說法,一廂情願地以為「真理愈辯愈明」,結果真理沒出現,總是等到第三個自己跳出來大吼一聲:「夠了沒,到底要怎樣!」方才五雷轟頂,但這時早已瞎耗許多時間。過著被優柔寡斷支配的人生,常令身邊的伴侶、同事、朋友感到不耐,連自己都覺得困擾,隨著難以抉擇的場景一再重現,不禁想問:「為什麼別人不會猶豫不決,難道我有病嗎?」

優柔寡斷是沒自信的表現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指出,優柔寡斷不是病,而是長久以來培養的行為模式,旁人認為很容易就能決定的事情,自己卻得考慮半天,或者原本說好的計劃,回頭想想卻又臨時反悔,如此躊躇不決、甚至出爾反爾的舉動,容易成為人際、工作、生活上的一大阻礙。

「這樣的人,過去成功經驗少、缺乏自信,」王意中進一步解釋,一個行事果決的人,只要對事件掌握清楚,過去的經驗、當下得到的訊息都能協助他立下判斷,因此做決定時很容易;但是相對的,如果過去比較少被認同,或是一提出意見就被身邊親友搶白、批評,面對抉擇時就易產生恐懼,擔心自己的判斷無法達到別人(或自己)的期待,或是以逃避心態,不願面對後果,心中的秤錘擺盪不定。
   

探究背後原因之一是遺傳。聯合心理諮商所執行長陳凱婷指出,她遇過很多優柔寡斷的人,若讓他們回頭思考父母的性格,通常當中至少一人也有相同特質。除此之外,後天環境對於個性的形塑更為重要,尤其家庭教育中,孩子對父母的行為仿效,或是家長過猶不及的教養模式,都可能養成孩子猶豫不決的個性。
   

她舉例,過於放縱呵護,可能使孩子習慣依賴別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因此一遇到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時候,無法清楚分析利弊,左右為難。而若是從小管束嚴厲的權威型教養,則會養出只懂得服從、循規蹈矩的孩子,面對抉擇,首先揣度對方心意,只思索「這麼做是大家預期的嗎?」,而非「我究竟想要什麼,怎麼選擇對我最好?」 和心理師談到這裡,我隱約覺得,太在乎別人的想法確實是自己的一大死穴,正因如此,必須常在「我喜歡的」和「別人覺得好的」之間拔河,甚至總想讓對方先說出心意,無論是否為我內心屬意的結果,卻也不願違逆,不敢進一步明白表達自己的意願,久而久之,就養成優柔寡斷的個性了。

6個方法,戒除優柔寡斷
個性既然早已定型,還能改變嗎?王意中和陳凱婷都認為,只要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就能下定決心,一步步找回果決人生。

1. 面對恐懼,找出擔心源頭
王意中指出,讓人猶豫不決的通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背後的意涵,必須經過抽絲剝繭,才能發現自己最終害怕的關鍵。他舉例,挑選一件洋裝時,在紅色或銀色間猶豫不決,明明無論哪件都合穿、也都好看,為什麼做個決定這麼難?或許背後考量的是另一半的審美觀,擔心買錯顏色樣式,伴侶覺得不夠漂亮,連帶影響兩人的親密關係,因此,「擔心感情受挫」才是一連串猶豫不決的根源,一旦想通了,或許就能豁然開朗──「就算不是他喜歡的款式,換個場合穿就好,和朋友相約喝下午茶時就是很好的時機啊!」頓時海闊天空,做決定也沒這麼困難了。

2. 目標明確才不會失了方向
日本情緒管理專家齋藤茂太在《別再為做不了決定抓狂》中指出,所謂「決定」,就是「選擇了什麼,同時也割捨了什麼」。以求職為例,若被五家公司同時錄取,必須做出決定,究竟該選擇哪家,假如選了A公司,代表必須割捨另外四個機會,在這個時候,如果不能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這個抉擇過程就會不斷牽動和影響你的思緒,優柔寡斷的個性就會出現。
   

陳凱婷執行長則遇過一個朋友:一個男生想在情人節送花給心儀的女生,卻在「請花店送達」或「親自送花」間猶豫不決,經過一番苦思後,決定請花店代勞,不過因為考慮時間太長,等到下定決心送花,卻已錯過情人節,結果當然沒有追求成功。「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的目標應該是『情人節當天送花』,反而把心力耗費在最枝微末節的地方,得不償失。」她搖頭說。

3. 簡化選項,加速抉擇
要優柔寡斷的人做決定,如同站在一個有很多路口的地方,選擇自己要走的方向,這時選項愈多,愈讓人茫然失措,因此王意中建議,與其詢問「現在想去哪?」「等會要吃什麼?」等開放性問題,不如乾脆縮小範圍,只提供兩個選項:「回家或是去看電影?」「吃牛肉麵好不好?」如此一來,做決定的容易度可大幅提高。


要加速訓練果決能力,王意中還提供一個小訣竅,就是「拉大選項的落差」。他指出,通常對一件事優柔寡斷,是因為這些選項的情勢呈現「五五波」,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兩個選項都有很高的興趣。自我練習果決力時可以刻意讓兩個選項設定為一好一壞,例如點餐時,從自己愛吃的一道菜和討厭的菜色中做決定,就很容易得到結論,「比較值一旦拉大,選擇時就沒什麼好猶豫,還能強化『我選對了』的印象,提高自信,」他說。
   

另一種情況是,購物時習慣在不同通路間來回比價,由於各賣場同類商品總有不同組合、不同價格,必須耗費很多時間,才能排出最划算的購買方案,如此更可能使得猶豫不決的個性發揮到極致。王意中建議簡化選項,例如買書就到某書店購買,有了固定購買通路,就不必經常為了折扣而猶豫不決。

4. 製造壓力,逼自己做決定
製造一些壓力,訓練自己在短時間內做出決定。個性優柔寡斷的人,本來就容易往事情的壞處想,一旦有了充分的思考時間後,腦中更不由自主地強化負面結果,翻來覆去更難有下定決心的時刻。因此,「三思而後行」或許是個好方法──「就字面含意去看,我告訴你,同一件事『最多想三次就去做』,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左右搖擺,」王意中進一步解釋,「壓力」是強迫自己儘快決擇的良伴,更重要的是,先別管做了這個決定的後果為何,對於優柔寡斷的人來說,「做決定」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件最大的進步和練習。

5. 使用平衡法分析利弊
站在抉擇的路口不知所措,陳凱婷建議,與其在腦中百轉千迴,不如找張白紙,好好記下各選項之間的優缺點吧!尤其對於影響一生的重大抉擇,例如婚姻、工作、買房等,更應該好好思考,條列整理出各自的好壞,有助於看到事情的整體樣貌。
不過她也提醒,有時候即使客觀條件已有高下之別,但不明緣由地就是無法痛下決心,這時更應該靜心思考,是否有另外的情感因素困擾著自己。以她的女性朋友為例,當初選擇另一半時,候選人A又帥又多金,條件優秀人人稱羨,但候選人B的幽默和體貼就是能讓她打從心裡歡喜,當她觸碰到自己最深層的內心,原先的舉棋不定立刻煙消雲散,順利做了選擇,果然幸福美滿。

6. 凡事多往好處想
如果做決定當下的思維模式,總是聚焦在負面結果,難免讓人愈想愈害怕,因而踟躕不前,但王意中提醒,若能正向思考,戒除優柔寡斷的壞習慣就能容易許多。尤其每天生活面對種種小抉擇時,如果能朝各選項的好處去想,就會發現,其實選哪個都很好。例如開車回家,有林間小徑或高速公路可走,若是負面思考的人就會思忖:走林間小徑可能碰上土石流,或黑熊和其他猛獸,但走高速公路可能會塞車……,如此一來,不管走哪條路似乎都不是明智之舉。

但若換個角度思考,走林間小徑可享受美麗的自然風光、選擇高速公路則能較快到家,那麼,隨便選哪條路都是對的,做抉擇就沒這麼困難了。克服優柔寡斷,內心戲變少了,人生也更加開朗,我能做到,相信你也可以。